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議題
Contemporary issues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開課學期
105-2 
授課對象
學程  臺灣研究學程  
授課教師
童元昭 
課號
anth4023 
課程識別碼
105 4211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博雅301 
備註
屬臺灣研究學程「臺灣族群文化領域」
總人數上限:2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52anth4023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台灣社會近20年來已逐漸接納多元社會的理念,原住民族自1996年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10年改名為原住民族委員會)成立以來,積極推動立法,通過了原住民基本法(2005),但在落實原基法相關子法時卻在不同部會間擺盪以致延宕。即使台灣自憲法增修條文中已宣稱台灣是多元文化國家,但2016年8月1日原住民日新上任的總統道歉時,卻未能引起普遍理解。台灣社會一般忽略了自身的移民歷史,以及與原住民相關的殖民關係。
 

課程目標
本課程期望讓修課同學,從這一角度認識台灣原住民族與非原住民以及國家的對抗/對話。這一認識或有助多元文化社會的早日落實。本課程希望一方面由原住民族與國家的角度理解台灣原住民族的處境與目前的議題,一方面由歷史與文化過程理解文化更新與延續的動力以尋求當代文化的出路。 
課程要求
上課方式:本課程第一節為老師講課,第二節為導論課。將依選課人數分為一組或兩組。將有兩位TA分別或搭配協助引導討論。另外有六次邀請客座講者,採一般演講形式在演講結束後進行問答討論。

評分方法:
摘要   20% (4% x 5)
討論課  20% (討論課發言,Ceiba發文,作業(一)口頭報告
作業   50%
上課參與  10% (出席,上課提問與回應)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三 13:00~14:00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黃樹民、章英華編
2010 《台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摘要 
20% 
本課程期待選課學生可以掌握每一主題對原住民的重要性及相關的不同觀點,並能區別不同觀點之論述。同學最低應完成五篇討論課前的摘要,內容上限至少為一面a4(800-1000字)。同學可從學期中的課堂自行選擇五篇提交閱讀心得摘要,於訂定時間內(3/20, 4/10, 4/24, 5/8, 5/29)上傳ceiba。共佔成績的20%。 
2. 
討論課 
20% 
成績分為分組發言及ceiba討論區發言,分別考慮品質與次數。成績視學生表現分群,再評定等級。討論需同樣以指定文章為基礎,回應討論提綱,共佔成績的20%。上課參與包含兩部分,出席、提問與回應。上課時學生的提問與對老師問題的回應,都需有指定讀物為基礎,這一部分連同出席計入成績,佔10%。 
3. 
作業 
50% 
佔分數比例的50%。學期中同學需完成一份作業(7000字以內)於第十七周課堂上分享並上傳ceiba。 作業:「原住民相關博物館展覽導覽手冊實作」    請參觀台大人類學博物館以台灣原住民為主的常設展或特展。在台灣原住民已開始討論歷史轉型正義的實踐的當代,我們想想殖民情境中的權力不平等是否也出現在博物館的典藏與展示上。面對現有可能缺少權力或去殖民意識的展示,請你為博物館特展編寫導覽手冊。你需要先去認識展示本身所用的文字、物件、手法等其後未明言的選擇或展示其中所預設的觀點,以及同時在展示中所缺席/無聲的脈絡等等。再找出展示上所不足的原住民主體;進一步以導覽的內容與手法呈現原住民主體。這就是你的導覽手冊。 作業將於第十七周在博物館與同學分享。若同學與博物館皆同意,作業將可能提供為台大人類學博物館之展出,以為公共利用,促進多元文化發展。  
4. 
上課參與 
10% 
出席,上課提問與回應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0  課程簡介及參觀人類學博物館。 
第2週
2/27  調整放假 
第3週
3/06  原住民族與國家:原權30年
影片:原運23事- 台灣原住民族權利運動史。原住民族電視台製作。29分鐘
(選擇任一單元細讀)《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下二冊
夷將•拔路兒(Icyand Parod)編。
2008 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史館。

 
第4週
3/13  從原住民族經濟困境到自治的展望
客座講者: 瓦歷斯貝林(前原民會主委)
後補
 
第5週
3/20  原住民族與國家:當代原權
客座講者:Namoh Nofu Pacidal
後補
 
第6週
3/27  從博物館的殖民脈絡看「台灣原住民族博物館」
李子寧
2005〈從殖民收藏到文物回歸:百年來臺灣原住民文物收藏的回顧與反省〉。《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23-36。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胡家瑜
2005 〈博覽會與台灣原住民─殖民時期的展示政治與「他者」意象〉。《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台灣大學人類學系,3-39
 
第7週
4/03  春假 
第8週
4/10  部落策展---「文化只能保存在博物館嗎?」
客座講者:邀請地方文物館策展人曾與外界博物館合作策展者-陳文山先生(來義鄉文物館駐館員)
原青陣表示,Tama Talum是被看見的獵人,但還有許多獵人沒有被看見,正入獄服刑,希望外界能尊重、重視原住民文化和傳統,「難道我們的文化只能放在博物館保存嗎?」(20161026風向新聞馮紹恩)
呂孟璠
「大館帶小館」策展模式的再提升--記臺博館與屏東縣獅子鄉文物陳列館的合作策展 臺灣博物季刊 33卷3期 58-67
 
童元昭&葉神保
2013 Tjaquvuquvulj 的散與聚:跨部落集體性的多重再現,《台灣原住民研究季刊》6(4) : 39-75。
 
第9週
4/17  為什麽要有原創條例?
林開世
2007 〈Us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o Protect Indigenous Cultures: Critique on the Recent Development in Taiwan?〉。《臺大考古人類學刊》67: 185-220。
蔡志偉
2013 〈原創條例、部落治理與文化發展〉。「重返社群資源—原住民族集體文化權利之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宣讀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12月21日。
伊婉•貝林
2013 〈以傳統智慧創作保護制度作為自治之開端:賽德克族之操作經驗〉。「重返社群資源—原住民族集體文化權利之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宣讀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12月21日。
 
第10週
4/24  民族教育怎麼做?民族教育的立論與實務發展
客座講者:伍麗華處長
周惠民
2010 〈臺灣社會變遷下的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的回顧與展望〉。刊於《台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黃樹民、章英華編,頁259-296。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陳張培倫
2010 〈原住民族教育改革與原住民族知識〉,《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8:1-27。 2009 〈關於原住民族知識研究的一些反思〉,《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5:25-53。
 
第11週
5/01  從傳統領域調查到當代環境治理
客座講者:官大偉(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官大偉、林益仁
2008 〈什麼傳統?誰的領域?:從泰雅族馬里光流域傳統領域調查經驗談空間知識的轉譯〉。《臺大考古人類學刊》69:109-141。
 
第12週
5/08  傳統生態知識與環境治理
傅君
2013 〈台東縣排灣族當代狩獵行為模式的討論〉。《東台灣研究》20:3-40。
官大偉
2013 〈原住民生態知識與流域管理以泰雅族Mrqwang群之人河關係為例〉,《地理學報》70:69-105。
林靖修
2013 〈供水系統與在地知識:以布農族望鄉社區水資源管理研究為例〉。刊於《風和日麗的背後-水•科技•災難》。范玫芳、林宗德、李河清、潘美玲、楊谷洋、駱冠宏編。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
 
第13週
5/15  都市是我的家:流與留I
傅仰止
2001 〈第一章:都市原住民概說〉。刊於《台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頁1-49。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章英華、林季平、劉千嘉
2010 〈臺灣原住民的遷移及社會經濟地位之變遷與現況〉。刊於《台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黃樹民、章英華編,頁51-120。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2015〈祖靈遺忘的孩子〉。《祖靈遺忘的孩子》。利格拉樂阿女烏,頁42-50。
2015〈回家〉。《祖靈遺忘的孩子》。利格拉樂阿女烏,頁153-158。 
第14週
5/22  山海的漢語文學世界
客座講者:孫大川(監察院副院長,曾任原民會主委,並參與山海文化雜誌的發行。輾轉於學術與政治之間,定位為文化工作者)
孫大川
2000 〈原住民文化歷史與心靈世界的摹寫:試論原住民文學的可能〉。《山海世界》,頁107-137。台北:聯合文學。
2005 〈用筆來唱歌─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生成背景、現況與展望〉。《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195-227。 
第15週
6/3(六)  (調整上課) 6/3(六) 
拜訪溪州部落 
第16週
6/05  都市是我的家:流與留II
林易容
2016.10 原住民移居都市的空間延續。原住民族文獻 29:42-48。
林素珍
2016.10 高雄市阿美族人都市生活適應的社會網絡建構---從年齡組織、氏族到教會與同鄉會。原住民族文獻 29:4-12。
楊士範
2016.10 都市原住民文獻中所呈現之視域與認識論反思。原住民族文獻 29:22-33。
 
第17週
6/12  分組作業分享